一年过去了,升降摄像头还是个噱头设计吗?
科技
科技 > 手机 > 正文

一年过去了,升降摄像头还是个噱头设计吗?

升级结构的出现,让真·全面屏成为可能,似乎成了我们窥见未来手机的一扇门,然而升降只是权宜之计,获得了「形」的提升,牺牲的确是功能。

去年 6 月中旬,正值 vivo NEX 手机的发布。为了达成正面一整块屏幕的目标,vivo NEX 将智能手机正面最主要的部件之一——前置摄像头——隐藏在了顶部的中框部分,并做成了升降式结构。
这一激进改动,也给当时寡淡的手机业平添了不少谈资。争议的焦点在于这颗升降式摄像头,有人认为它破坏了现代智能手机的一体性,违反了「如无必要,勿增实体」的原则;有人则认为机械结构本身就存在稳定性和耐用性的缺点,没必要为了全面屏做出这样的取舍。

▲ 图片来自:GadgetMatch其实也不难理解人们有这样的质疑,去年 OPPO 工程师在接受爱范儿采访时就曾表示:「刚出来肯定会有很多质疑,但最终成果应该交给市场去检验。如果用户认了,那它就是成功的。」某种程度来说,智能手机考量的是一家厂商对各个功能点的取舍,对供应链的把握,以及对受众和目标人群的需求认知。有时候,市场趋势并不是由提出质疑的人所决定的。现在正好一年过去了,回过头来看,升降摄像头是否取得了成功?它还像当时人们所质疑的那样,仅仅是一个营销噱头吗?

滑盖、双屏都失败了

只有升降还在继续

升降式摄像头对于今年的手机行业来说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发展至今,除了有仿照 vivo NEX 的独立前置升降和 Find X 的整体升降外,还衍生出类似 OPPO Reno 侧旋升降。然而这些手机的目的都只有一个,那就是靠隐藏摄像头来实现真正的全面屏形态,进一步刺激消费者的视觉神经。行业对真全面屏手机的探索,早在 2016 年的初代小米 MIX 起就已经开始了,并在 iPhone X 面世后开始加速。不过,升降方案并非是厂商们的唯一选择,我们在去年还看到过滑盖和双屏的设计,同样是为了解决前置摄像头和正面屏幕完整性之间的矛盾。

然而从结果上看,滑盖和双屏都只是昙花一现。除了主打滑盖的荣耀 Magaic 2 和小米 MIX3 ,以及主打双屏的 vivo NEX 双屏版和努比亚 X 等寥寥数款外,我们再没有看到其它的新机型跟进。反倒是升降摄像头,早已从 OPPO、vivo 扩展到小米、华为和三星阵营中,甚至还直接下放到千元机序列,成为了除水滴和挖孔之外的新潮流,证明市场也给予了较为积极的反馈。

滑盖本被寄予厚望,却没能获得好反响,更多归咎于这个方案本身的缺陷。如果要做滑盖,不可避免就得要将整机分为上下两部分叠合,结构的松散性远大于只需要隐藏前置摄像头的手机。加上较为繁琐的手动滑盖操作,就算是相比非全面屏手机都是一种体验上的倒退,所谓的「减压设计」,也不过是一种体面的说法而已。再来谈下双屏手机,虽然前后两块屏幕也带来了一些新的使用场景,比如前后运行不同的应用,或者是直接拿成像效果更好的后置摄像头自拍等,但在实际体验中,背屏的利用率依旧很低,前后屏的不断翻转也会让整个交互逻辑变得十分混乱,对用户并不友好。

至于升降结构,虽然也存在着易积灰、不防水等隐患,但对比滑盖和双屏这种要做大幅改动的设计,升降结构往往只需要调整顶部空间,也意味着它可以在不影响原有使用习惯的同时,又解决了消费者对于高屏占比手机的需求。另一方面,得益于屏下指纹技术的齐头并进,也间接降低了用户对人脸识别解锁的使用需求,使得那颗藏在机身内部摄像头每天探出头的次数,比很多人想象中要少得多。同时,大多数人对机械结构耐用性和使用寿命的不信任,也伴随着各种同类产品的出现渐渐淡去。在更高的市场包容度下,采用升降摄像头的手机也明显增多了。

我们对手机重量和厚度

阈值提高了

不切割屏幕,并且让上下左右的边框保持宽度一致,这是现阶段大部分智能手机追求的最完美「全面屏」方案。可事实上你也会发现,但凡是将前置摄像头隐藏在机身内部的手机,基本都很难在重量和厚度上做得很出色。

关于这点,我们可以直接来对比升降和非升降机型在重量和厚度上的数据差异:先来看看采用了升降结构的机型(重量、厚度数据均来源自官网):

OPPO Find X:186g,9.6mm
OPPO Reno:185g,约 9mm
vivo NEX:199g,7.98mm
vivo X27:190g,8.95mm
Redmi K20 Pro:191g,8.8mm
一加 7 Pro:206g,8.8mm
三星 A80:220g,9.3mm之后是几款没有采用升降结构的机型:

三星 Galaxy S10+:175g,7.8mm
iPhone Xs Max:208g,7.7mm
小米 9:173g,7.61mm
华为 P30 Pro:192g,8.41mm
魅族 16s:165g,7.6mm考虑到这些机型在屏幕尺寸上存在一些差异,所以对重量也有不小的影响,但总得来说,采用了升降结构的手机仍然普遍会比非升降结构的厚重不少。背后的原因也不难理解,既然要隐藏摄像头,就必须要在机身内部预留额外的空间放置活动机械模块,哪怕是没有机械结构的影响,近几年厂商们从金属回归到玻璃材质,以及大电池、多摄像头和无线充电模块等因素,无一不例外都在拉高手机重量和厚度的临界点。只不过数字本身仅仅是一种量化参考的指标,重量和厚度最终仍然和我们常说的「手感」相关,它本身就是个十分感性化的评价维度。

在去年使用 OPPO Find X 时我们也曾评价,现在厂商们会使用一些小技巧来淡化消费者对于重量和厚度的感知,比如说用弧面背壳实现更窄的腰线设计,从而在握持感上带来一种「轻薄」的错觉,以掩盖它的真实厚度。而且更多人关心的,是靠着增加的重量和厚度,换来了高达 90% 以上屏占比的屏幕,这似乎和当年我们会为了大屏幕而放弃单手操作一样——哪怕人类双手的比例构造早已固定,却也欣然接受了这些改变。当我们习惯了新的重量、厚度阈值后,也许往后所有的手机都会按照这个标准来设计了。

升降摄像并非未来

升降摄像头并不是智能手机最好的选择,哪怕是苹果和三星,它们仍然倾向于在各自旗舰机上使用宽刘海和挖孔形态,这是它们对功能和体验的选择,也都有着各自的牺牲。当然,这并不是一个谁优谁劣的问题,大家其实都是权宜之计,全行业都在等待一个更领先技术带来的大转变。

▲ 图片来自:MockupWorld智能手机的终极形态依旧是整机一体化:它可能是无开孔的,或是会隐藏所有的元器件,借助屏下摄像头技术,手机屏幕和前置摄像头之间的冲突也不需要再靠隐藏式的机械结构解决。但这也仅仅是我们的设想罢了,放在实验室里的技术和成熟的量产化方案依旧有着本质区别,而升降摄像头就是不甘于「屏幕非要缺一块」设计的体现。它并不是智能手机的最优解,但至少在当下,它尚是追求真全面屏手机的最佳选择,也是能够赢得市场竞争的砝码之一。

靠着推进阶段性技术,厂商们确保自己在存量市场中也能取得差异化的优势,并继续等待更成熟技术的到来,通过不断重复这个过程,来在曲折中取得进步。OPPO 与 vivo 这两家最早布局升降摄像头的厂商就是最好的例子,它们在这轮差异化中取悦了大部分人,还将自己的形象从过去的流量明星吸粉,转变为靠新酷技术示人,在品牌转身之余打开了更大的市场。消费电子产品其实也本该如此,作为这个品类规模最大的一员,过往发展史从未确定形态必须是单一的,升降摄像头也不过是众多路径的其中一条而已,它会作为一个过渡阶段,承前启后接续在更值得期待的未来之上。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