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店北京猿人洞重新开放:洞壁投影远古“活了”
科技
科技 > 互联网 > 正文

周口店北京猿人洞重新开放:洞壁投影远古“活了”

近期,周口店遗址第1地点(猿人洞)保护建筑工程历经7年论证3年施工之后,重新向公众开放。重新开放的猿人洞上边撑起了3700余平方米的保护棚,保护猿人洞不受风雨侵蚀,洞内也进行了新的“改装”,将高科技和遗址融合起来。

现场

洞壁做屏幕

让“北京人”活起来

昨日,北京青年报记者走进周口店遗址,探访了竣工后首次向公众开放的猿人洞。北青报记者在远处看到,具有3700平方米的保护棚像穿山甲一样,“身上”的鳞片相互交错。在每个叶片上边还覆盖着一层绿色植物,顺着叶片倾斜的方向垂了下来,与周围的树木融为一体,没有任何违和感。

“大约在70万年前,一群猿人沿着河流长途跋涉迁徙,翻越高山,穿过森林,他们发现了这个自然形成的洞穴,并在此定居安家……”刚一进猿人洞,就听见这样的介绍,原来这个声音和北边洞壁的宣传片是同步的。北青报记者在现场看到,北边洞壁用激光投影的方式将“北京猿人”的生活场景还原了出来,很有画面感。在洞内西剖面,时而有一只海龟游过,时而又有一只猛虎奔来。原来,西剖面13层堆积物也用了激光投影的技术,让70万年中,每个层位出土的不同动物化石“活”了起来。声、光、电结合,裸眼感受周围的3D效果,置身其中让观众有一种大片既视感。据了解,依托文化遗迹(洞壁)作为屏幕,这在国内遗址发掘保护展示中还是第一次。

置身洞内,向上望去,猿人洞已经封顶,但顶部并非是黑压压一片。光线会随着叶片交错的空隙斜射进来,这个空隙能保证洞内的通风透气。同时,北青报记者发现,重新开放后的猿人洞还新增了观景平台,置身在高处的平台上,猿人洞一览无余,洞壁上保留的探方痕迹经过百年雨水冲刷依旧清晰可见。不仅可以近距离观察保护棚主体钢结构,保护棚防石玻璃钢吊顶也“触手可及”。

亮点

无人机测量3D建模825块叶片对号入座

猿人洞保护棚覆盖面积达3700余平方米,南北跨度77.5米,东西跨度54.5米,最大高度达35.7米,通过内外两层屋面的叠合设计隔绝雨、雪、冰雹、阳光等自然因素对遗址本体的直接作用。

猿人洞项目的施工负责人袁继祥告诉北青报记者,在钢结构上插入叶片时,每片都有自己的尺寸和倾斜角度。由于依山而建,地势不平缓,钢架在完成沉降后,会导致标高及坐标数据的变化,“直接根据设计单位给的标高及坐标嵌入这些铝板,就会产生累积误差”,造成相邻铝板之间产生交叉的问题,所以嵌入铝板前,需要使用无人机“从下往上飞一圈”。

据了解,保护棚采用空间单层网壳钢结构,分为内外两层叶片。外层420块铝板叶片不仅为猿人洞遮风挡雨,而且设有种植槽,采用全自动灌溉技术保证植被健康生长;内层405块防石玻璃钢吊顶和洞内岩壁浑然一体。为了避免相邻叶片之间产生的交叉问题,所有叶片嵌入前均需使用无人机测量数据并进行3D建模,排列铝板位置,由此决定叶片尺寸和倾斜角度,随后对所有叶片统一编号对号入座,保证工程有序进行。

讲述

建棚方案

历经7年论证

“从2008年就开始对猿人洞的保护方案进行论证了”,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馆长董翠平告诉北青报记者。在文化遗址上“动工”不是一件小事。一旦开始施工,“棚子”倒塌或上边的材质掉落,不仅不会对文物本体起到保护作用,反而是一种破坏。

在论证过程中,专家之间也出现了争议:这个棚子是建还是不建?是建整个还是只做一半?2008年,遗址管理处开始向社会征集保护方案,前后经过专家深入论证的方案就有四五套,最终选定了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的《周口店遗址第1地点(猿人洞)保护建筑方案》。2015年10月,正式开工,猿人洞停止对外开放。

今年是周口店遗址发现100周年,一场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展览——“百年记忆”历史回顾展也在周口店遗址博物馆开展。据了解,展览将通过照片、展板190件(组)、实物55件(组)系统展示周口店遗址的百年变迁。特邀中国科学院院士吴新智、周口店遗址博物馆原馆长袁振新、周口店遗址博物馆馆长董翠平,三位周口店遗址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讲述周口店遗址的“前世今生”,并利用先进的声光电技术在展厅循环播放,带领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周口店遗址。同时,在展厅特设触摸屏,给观众带来更加完美的参观体验。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