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碑和收视错位的背后,有猫腻吗?
科技
科技 > 互联网 > 正文

口碑和收视错位的背后,有猫腻吗?

原标题: 口碑和收视错位的背后,有猫腻吗?

8月14日,古装剧《天盛长歌》在湖南卫视首播,并同步登陆爱奇艺、芒果TV两大视频平台。16日 , 《天盛长歌》通过官方微博发布自律声明,称 目前该剧的品质得到了观众的一致认可,但收视率却与舆情和观众的共识严重背离。

声明中援引索福瑞发布的CSM52城收视数据,数据显示该剧收视只有0.55%,仅为卫视第一名的不足40%,排名同档第6。相反,豆瓣评分和猫眼评分却是另一番景象,分别获得了7.6和8.5分的评价。

面对口碑与收视率的巨大反差,自律声明表示,近两年收视造假是行业挥之不去的噩梦之一,《天盛长歌》坚持一真到底,无论面临多大的压力,都不以任何形式参与收视数据和点击率数据的买假造假。

收视率、点击量造假一直被视为行业毒瘤,近段时间人民日报也曾点名批评过刷量乱象, 《天盛长歌》在这个档口发布自律声明,不仅试图将大众关注点从尴尬的收视局面转移,也引发了大家对收视率的热议。

强势卫视平台、超强明星阵容的大剧一反常态地针对收视率发布声明,此番还是头一遭,这背后究竟有何深意?

电视媒体依然受制于较强的收视率压力,金主爸爸得罪不起

收视率调查原本是为广告商向电视台投放广告服务,并非电视节目优劣的评价标准,这也是国际通行规则。然而多年以来,收视率俨然已经成为电视剧优劣的唯一标准,且收视率背后的利益关联诱惑力强大,使得行业内一度频现人为“制造”收视率现象。

这种饮鸩止渴的恶性循环使得大多数电视台也不堪重负。

据业内人士爆料,购买收视率的价格,有的已攀升至每集30万至50万元人民币。其实电视媒体唯收视率论的弊病行业人士早已认清,但早期电视剧收视率的话语权较为强势。而多方公开热议收视率黑点的现象,也仅仅是随着近几年互联网用户迅速扩张后才出现的事情。

电视剧综合评价体系逐渐深入人心,收视率货币价值呈下降趋势

媒体评价需要重视数据和市场,但数据不是万能的,市场也难免失灵。

随着我国媒体融合进入深水区,媒体传播形态不断创新,效果测量成为时代命题,传媒市场亟需针对新媒体产品效果评估的解决方案,媒体评价体系必然也要与时俱进。

在此契机下,“收视率”弊端旧疾和各种典型事件频繁被各方人士吊打批评。构建中国特色媒体评价体系,也在争议中逐步成为各方人士的共识。因此即便是低收视率能给2018年各大片方依然造成压力,但片方完全有别的评价标准来缓解甚至反抗“收视率”压力。

不得不说,收视率货币价值开始走上“通货膨胀”之路了。

电视观众与视频网站用户分流形式严峻,成为电视首播剧的不能承受之重

尽管电视观众老龄化问题频繁被提及,但电视媒体作为宣传媒介所拥有的强大影响力还是毋庸置疑。

然而,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真正对电视形成挑战的,不是智能手机等各种移动互联网终端,而是在这些新的互联网媒体环境浸泡之下不断改变的受众。

这些受众的偏好,以及将从视频网站或者电视节目中获得什么样的信息、价值观和乐趣,他们将如何解读、衍生、重构视频网站或者电视节目,决定着视频网站或者电视节目的未来。

本文来自广电独家,创业家系授权发布,略经编辑修改,版权归作者所有,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 下载创业家APP,读懂中国最赚钱的7000种生意 ]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