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北上广有多套房是什么体验?知乎最高赞,答案很颠覆


来源:融360

原标题:北上广有多套房是什么体验?知乎最高赞,答案很颠覆 来源:理财中国(微信号:mlicai) 最

原标题:北上广有多套房是什么体验?知乎最高赞,答案很颠覆

 

来源:理财中国(微信号:mlicai)

最近知乎上有一篇关于个人对房子、生活的看法回复,获得网友最高赞。

01

考虑到篇幅,我精简了一下。

下面是知乎高赞的部分回答:

 

我爸妈以前在成都有10来套房,包括商铺、普通住宅和酒店式公寓,后来在美国也买了house。那段时间,我爸非常严肃地跟我说:“你有大好前途,所以股票这类东西碰不得(后来的中国房产和股票性质类似)。”

我当时纳闷,我一小孩,账户上就几万块钱,就算亏完了也不是什么事。后来才明白,我爸是怕资产的涨跌起伏会充斥并占满我的整个心智,让我无心学习和创业,最后落得除了房证和砖头以外,一事无成。

现在看北京不少坐吃山空又没有什么文化的拆迁户小孩,其中一个成天混贴吧到处说自己家里多少套房,喜欢找他家隔壁的211大学的女孩加他微信,结果没人看得起他,在网上加他的几乎都是房地产中介。很感激当年的自己没有入手金融和房产。

到美国去之后,特别是考上了好的大学,整个人接触的世界突然大了太多。每次看国内的媒体,以及和完全在中国大陆长大的同学聊天,感觉这代中国年轻人都有虔诚的信仰:房子教

房子在一个美国同龄人的话语和思维中,有5%的比例就已经很大了,大多数人是小于1%的,或者完全不考虑买房的。

并不是因为买不起(在美国一般城市,房子总价约等于5-6年的收入,在大城市约等于10年的收入,比中国年轻人买房容易十倍)。

但即便是这样,很多美国人都觉得,要花5年的收入来买一堆木头水泥砖头?我才不干呢。

但是在中国年轻人心里,房子就是命。我现在都觉得真不可思议。

有一位刚从中国来波士顿读书的同学,总是喜欢说自己家里在北京有十几套房。这是真的。但是来得久一点的同学们一般都看不起他。

为什么呢?

举一个假想的例子:这就像一个非洲最穷的地方的土著来中国,一开口就是「我家屯了一万袋大米」一样。

中国的社会发展早就过了饥荒时期,所以家里的米够吃就行了,没有人比谁的大米多。

但是,这位非洲的同学所处的社会,还处在那个发展阶段,所以就觉得大米越多越牛,囤积越来越多的大米就是人生最高追求。

你跟他说房产证比大米高端,他根本理解不了,因为「产权」是基于法制体系的。如果他的社会连法制基础都还没有建立,那产权这个词他根本就无法理解。他会觉得中国人追求的东西都很虚。

是啊,什么能比大米更刚需呢?和大米相比,什么不虚呢?但是越刚需的东西,其实往往越low。

同样,在中国,大家还在一种衣食住行,特别是住(房子)和行(车)还比较紧缺的情况下,所以大家就比谁家砖头多。

那么美国人都追求什么呢?我来讲一讲:

这一代在美国土生土长的年轻人,有钱也不比房、车。甚至不比钱。比如美国年轻人基本不关注扎克伯格的身价,而更关注他的贡献

在美国名校年轻人的价值观里,你所做的事情本身,比你因为做这件事情而挣了多少钱要重要得多得多。

扎克伯格本人对名牌服饰、豪车、多套房产的不屑,在美国年轻富人的圈子里,并不是一个特例,而是极具代表性的。我也认识很多家庭很好的白人,包括名校教授家庭和对冲基金经理家庭,他们的儿子不仅不屑于考虑房子、车子、名牌,甚至连女生的外表都不那么看重,至少不是选女朋友的第一标准

比如我的一个家境优渥,且长得比较帅的犹太朋友,当我告诉他中国还有很多名校毕业的年轻人结婚时,把房子车子作为重要的考虑因素,把女性的外貌当作第一重要的考虑因素时,他显得很诧异。他说那至少是美国两代以前(爷爷辈)才有的老旧文化了。

这不只是年轻富豪和老一代富豪之间的个人偏好的问题,更是新旧世界文化更替的一个体现。现在看来,新文化在美国年轻人,特别是名校年轻人中,已经占了绝对主流。


最后,我们不是讨论「买房」好不好。

从没有房产到拥有一套自住的房产,对于每个中国年轻人来说,都是非常好的进步。但是,我们这里并没有讨论这个问题。

我们是在回答题主的问题「家里在一二线城市有很多套房是怎么的一种体验?」,是在讨论「有很多套房」的情况。

我们的结论是:这群家里有很多套房的小孩,并不厉害,也不一定有光明的前途。

家里除了房子,没有其他别的重要资产和事业的小孩,哪怕在一线城市有十几套房子,他们中大多数(虽然不是所有),是没有自己的事业的,有的甚至一事无成。

他们今后也几乎无法开创事业,因为成就事业是需要动力的。这就是为什么自然资源(农业资源)最好的国家,进入工业时代后,大都成为了最穷或者次穷的,比如南美的一些国家。这个在历史地理学里叫做「资源陷阱」。

拿房子跟人比其实是一种落后文化的体现。开口闭口就「我家在北京有XX套房」的人,其实在国外大家都看不起的

房子真不是什么好资产,而且在社会中很不安全。有渠道的人都diversify了,只剩没有任何渠道和背景的傻持着房产。所以同样有很多套房,看房子占其整个人的事业、资产、收入的比例。占比很高的,一般其实是中国的底层。越靠近中心,钱越不值钱。房子就更不提了。

现在中国人觉得有很多套房的人特别厉害,不是因为他们真的那么厉害,只是大家处在这个历史阶段,思维被房产这个概念束缚了而已。

过了这个阶段,我们就不会那么在意房产了。

就像我们已经过了饿肚子的阶段了,就不会觉得家里放 10 袋大米的人比家里放 1 袋大米的人厉害多少一样。

加一个对比。美国其实并不算特别发达(按均值算)。拿美国做对比还不够彻底,如果我们把人均收入更高、社会发展更厚实的北欧加入这个对比,就非常明显了。

北欧人极度看不起比钱、比房产、比资产的人。在北欧,对于所有人(包括失业的、存款为负的),衣食住行、教育(甚至教育公平)几乎完全、无条件地解决了。我们可以看到,在这种社会,比如开汽车容易被骑自行车的鄙视(因为不环保),所以北欧上班开车的越来越少。

钱、资产,真的是够用了就行。就像我们不饿肚子了,家里的米就是「够用就行」。一个国家的人民长期不缺衣食住行了,其中任何一项都是够用就行,包括钱。

这一代中国年轻人信仰的「房子教」,会彻彻底底给这代人打下烙印,直到他们去世,都解脱不了。

二、三十年后,我们会被我们的子女吐槽。就像经历过赤贫人生的暴发户,喜欢点一桌子吃不完的菜来显摆。

 

02

关于房子:买房究竟买的是什么?

房子捆绑了入学、户口,这个是买房的刚需。

但如果刨去刚需,剩下买房的人,其实并缺房子住,很多人是对财产贬值的焦虑

大环境下为了经济增长,我们把房地产看做经济发展的底盘,商品房制度推销的二十多年了,货币也基本是开闸放水的速度印发。

M2增速这十几年是两位数高增长,也是从去年开始降杠杆后,回落到了个位数。

可以理解成印钱的速度,去年底是降到了8.2%。

换句话说,如果你去年的资产涨幅没有超过它,你的钱是在缩水的。

全民对房子的狂热,可以理解成一种资产贬值的恐惧。

因为比起泡沫本身,错过参与泡沫的膨胀,资产的损失会更多。

所以说,买房不是简单的个人偏好,对于个人来说,本质上是资产配置问题。

不止股票是人心的交易,整个市场都是人心的交易,买房也是。

大家有了上涨的共识,觉得它未来会涨,房子就有了投资价值。

但世界是动态的,变化里有它的规律。

我们看世界、事情的发展,不应该是固定的认知,而应该动态去看。

一个城市的房价,好比一支个股。

以后房价能不能长期上涨,还是要看这个城市的基本面——产业和人口。

人是最大的价值,也是一切商业活动的承接。

如果没有潜力产业,很难吸引到人口涌入,住房实需求也不大,房价下跌也是存在的。

03

关于投资:本质是认知的事。

回到投资上,投资赚的是认知层面的钱。

如果还是固定思维认为房价永远涨,最后被套牢的可能性更大。

美国的楼市也繁荣过,周期横跨了一个多世纪。

我找了份数据,美国1890年到2013年,这一百多年来,平均房价平均每年增长率是3%,也只是跑赢了平均每年2.8%的通胀率。

 

 

1890年至2013年扣除通胀后房价走势图

08年的经济危机,本质上是债务危机。

也戳破了美国楼市的泡沫,美国年轻人经历经济的下行周期,价值观、工作态度、个人需求自然和上一辈不一样。

也就是刚才知乎里的回复,你在他们面前炫耀十几套的房子,他们看你的感觉,好像我们看非洲的朋友说自己家有十几袋大米。

买房的背后,是资本配置的需求。

撇开买房这件表面的事,我最终发现,赚钱的往往最早能够洞察趋势的人。

比如10年前买了一线城市房子的人,很多人是窥探到经济发展的需求,最终会传导到楼市里。

再回看这几年,除了房价的不断上涨,其他行业也有投资机会,而且速度超过了十倍。

比如12年到16年,手游的规模从60亿增长到600亿,其中就有一批值得投资的公司。

腾讯今年股价涨幅就超过了70%,你有没有人沉迷在吃鸡游戏里呢?

这背后的本质,是人和人之间的认知差异。

与其跟风去投资,不如去投资自己,提高自己的认知。

虽然都是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每天都是同样上下班,但每个人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样的。

每个人对投资机会的理解和把握也是不一样的。

我们要做的是提高见识,看到趋势和优质的资产。

把钱投入其中,跟上资产增值的速度,从而在各种泡沫里,避免被收割的命运。

关于未来的趋势,目光放远四五年,很多会是和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业,比如人工智能、5G互联、区块链的底层应用等。

当然了,这些我们团队也会单独调研,在后面的文章里深入去聊到。

04

关于自我:我最想说的。

回到生活里,或许对于大部分人,会用有没有房子、有多少存款去衡量一个人。

 

 

但这也只是一时的,世界是动态的。

好比60、70年代,温饱都没有解决,那时用张三家有多少斗大米,衡量他有没有潜力。

用有多少套房子衡量一个人是不是成功,或者值不值得交往,其实也是功利的。

世俗的眼光里,用钱的多少衡量一个男人,用外表漂不漂亮衡量一个女人。

但别人的眼光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有颗什么样的心生活。

比如无问西东里这位母亲的话:

 

 

生活里也是,对于我们很多读者来说,现在猛涨的三四线房子或许是幻光。

它们本质上是涨价去库存,价格也是虚高的。

人生最重要的,或许是找到自己的内核——对自我的定义。

去问自己的内心:

我为什么而存在,要有什么样的追求,想要活成什么样子,如何去改变现状,或许才是最重要的。

我们想要更多的能力,要更多的资源,无非要更多选择权,最终也是为了幸福。

但这个追寻自我,或者追寻幸福本身的过程,虽然会有失落,但也都是我们的生活啊,也都是我们的时间。

这个过程,也是在过自己的生活。

不管怎样,我们始终手握幸福的选择权。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频道推荐

凤凰网公益基金救助直达

凤凰网科技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