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这到底是在洗澡还是在煮汤?


来源:历史百家争鸣

原标题:这到底是在洗澡还是在煮汤?

历史百家争鸣官方团队作品 文:清懿


这两天长春地区的停水情况让出生在苏南地区的清懿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水资源的宝贵。虽然以前也有阶段性停水,但是从没有这么大范围,这么长时间。朋友圈里都在晒存水。

(清懿和室友打的冷水+购买的矿泉水)

当然,停水最难受的事情就是不能洗澡洗头发了,清懿感觉头发油的都可以炒菜了。晚上的时候,清懿忍不住在群里向大家哭诉生活的艰难,成功地开启了洗澡话题的讨论。闽南的小伙伴说他无法忍受几天不洗澡的日子,也不能理解北方人互相搓澡这件事。东北的小伙伴告诉清懿,他小时候冬天是一周去澡堂洗一次澡,然后大家一起互相搓背。

清懿提到了自己小时候在浴锅里洗澡的经历,然后发现即使是同一个省份的小伙伴也没有体验过浴锅洗澡。语言表达能力不行的清懿只好借助万能的网络进行简单的介绍。令清懿诧异的是,常熟市在几年前将锅浴这种洗澡方式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锅浴是苏南特有的一种在大铁锅里洗澡方式。宣城、长兴、芜湖等地区的农村也有存在。

“浴锅”这个词出自明 朝沈德符的《野获编·兵部·沉惟敬》:

“日必再浴,不设浴锅,但置密室。高设木格,人坐格上,其下炽火,沸汤蒸之,肌热垢浮,令童子擦去。”

浴锅看上去与普通的灶台很相似,只不过只有一个灶眼,锅子里加水,锅下可以生火加热。浴锅也仅限洗澡用,一般单独砌一间,面积小,很暖和。多数人家会把都它置在养猪屋隔壁(清懿奶奶家就是这样),大多在进门一角垒砌一人多高的矮墙,保护在浴锅里的洗澡隐私。浴锅就置在矮墙后面,用砖垒出灶膛,供添柴烧澡水之用,再把浴锅架在上面,用灰沙水泥把锅沿处抹平,略向锅里形成带坡状的平面,便于洗澡的人进出,防止澡水流到地上。浴锅灶膛门朝外,灶膛口比普通灶口略大一些,便于往里添柴加火。浴锅的锅子一般都是定制的铁锅,直径在1——1.5米,锅子贴片厚,一定要结实,一般可以承载300斤-400斤的重量。浴锅放置好后一般不再随意搬动,如果浴锅搬动后恢复不到原位,锅沿处就可能往下渗水漏水、往上漏气冒烟。

冬天的时候气温较低,洗澡是一件比较麻烦的事情。在浴锅里洗澡,可以边烧火加温边洗澡搓澡,避免着凉冻坏身体。这是旧时农村流传下的一个风俗习惯,也是一种地域文化。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一锅水至少要洗全家人。一般都是老人小孩先洗澡,男人先洗,家庭主妇只能最后一个。而且并不是每一户人家都有能力拥有一个浴锅,借用浴锅洗澡,还需要提前和主人商量。尤其到快过年时,浴锅的使用就更频繁了,大家都要洗个澡,干干净净地迎接新年。烧水洗澡,一般都安排在傍晚时间进行。大概要20分钟,水才会变得温热。按先来后到的顺序,男的几个人凑一拨,下锅洗完先走,再换女的凑一拨接着洗。人数过多的话,中间也会添几次凉水,洗到最后洗澡水就像浑泥浆。轮到最后洗澡的人,会戏称自己是“浑泥浆里洗白萝卜”。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卫生意识的加强,一锅水轮着洗很多人的情况也几乎不存在了。现在农村里还在使用浴锅洗澡的人也是越来越少了。

洗锅浴有一样必不可少的辅助品——浴锅板。浴锅板大约一两厘米厚,一二十厘米宽,二三十厘米长,因为形状有点像乌龟,所以也俗称乌龟板。在浴锅里采用蹲着或躺着的姿势洗澡主要靠脚、臀部和腰来支撑,用浴锅板垫在臀部、脚底、后背,可以避免皮肤直接与浴锅接触,烧柴火加热时也就不会烫着自己。

洗锅浴的时候,一般会有家人坐在灶门附近,一来是能够取暖,二来是能够及时沟通,根据洗澡者的感受,停止添柴或者继续加柴。如果水温恰到好处,感觉就和泡澡池一样,又暖和又舒服。虽然锅浴也被戏称为“烫小孩”,但是几乎没有煮熟的可能。实在烫的不行,可以坐在浴锅边缘,也可以让家人加点冷水。

关于浴锅的历史渊源,清懿没有找到确切说法,仅有一个传说:

宋朝的一个皇帝微服私访,来到苏南一带,由于长期没有洗澡,实在难以忍受。当他经过一个土地庙时,看到有一口大锅,于是有人提议在锅内洗澡。皇帝实在受不了自己身上的味道,就勉强在锅内洗了个澡,从此,在浴锅也就在民间流传下来。

关于洗澡这件事,南北方还是有很大差异的,知乎上也有讨论。清懿觉得互相尊重、互相理解是最重要的,不应该用刻板印象去否定所有人,而且有些从小养成的习惯是很难改变的。比如清懿自己就很难接受不熟悉的人帮忙搓背这件事。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频道推荐

凤凰网公益基金救助直达

凤凰科技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