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印度投资人要求变高,高溢价投资交易一去不复返


来源:钛媒体APP

原标题:印度投资人要求变高,高溢价投资交易一去不复返 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竺道曾经报道过印度的大学生

原标题:印度投资人要求变高,高溢价投资交易一去不复返

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竺道曾经报道过印度的大学生和年轻人不热衷于找工作,而是创业。这其中的原因很多,很重要的一点就是,2015年大量投资进入印度(90亿美元)。很多最初籍籍无名的企业借着高溢价投资成为行业巨头。

虽然到了2016年投资有所减少(40.58亿美元),但早期项目却得到了比2015年更多的关注和资金支持(2016年大型项目投资减少,投资少但可能回报大的早期项目成热门)。

此外,像Flipkart、Ola、Snapdeal这些印度本土成长起来的独角兽企业,他们的创始人多为白手起家,纷纷成为创业明星。受他们的激励(或者刺激)的印度年轻人掀起创业潮。

今年8月,全球著名招聘机构Randstad公布了一项针对全球33个国家就业情况的调查。其中有一项针对印度400个企业员工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印度员工的创业热情全球最高。有83%的印度企业员工表示愿意去做创业者,该比例远远超过全球平均水平的53%。

调查还发现,印度年轻人的创业热情最高。在年龄介于25-34周岁的受访者中愿意去创业的比例高达72%。

毕竟相较于苦哈哈的去找工作不如开个公司,账面上躺着融资来的几百万美金风光。据IndustryInsiders透露,2016年印度成立了近6000家初创企业。

曾几何时,印度的年轻创业者们曾觉得“有创意,就有投资(If there's an idea, there will be funding)”。恐怕今后这样的“好日子”要结束了,投资人们变得越来越理性,要求也越来越严格。

有些投资人在印度调整了投资战略,只支持那些“拥有良好信用的成熟创业者”。年轻创业者的形象也打了折扣,在有些投资人看来,初创公司应该是以科技和创造性的想法来解决人们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帮助改善人们的生活。

然而多数印度企业,甚至是Flipkart和Ola这样的本土独角兽也只是在照搬中国和硅谷模式,并没有太多创新。

已经投资了超过80个项目的天使投资人Sunil Kalra认为:“过去几年,数以百万计的美元投给了印度年轻的大学毕业生,但他们做得只是挥霍金钱却一点风险也不用承担。”

根据IBM的一项调查问卷显示,有77%的风险投资人认为很多印度的初创公司即无科技也无创新“lack pioneeringinnovation based on new technologies”。

初创项目Buddy Services的创始人兼CEO Amit Singal指出:“在2014和2015年,很多创业项目即使只有PPT也能轻松获得150-300万美元估值的投资。现在类似的企业估值只有2015年的一半。2015年时企业的估值过高。现在投资人不再只是看中创意,他们要看详细的创业计划,要求企业能够在4年内得到收益。”

这些“创业前辈”的融资“经验”极大地提高了后来者的门槛。这也是竺道在看到第三季度季报时感到担忧的,竺道数据库在2017年第三季度的印度创投市场上共录得183笔交易,总金额38亿美元。

值得高兴的是,印度创投市场的交易金额已经连续三个季度走高,2017年的印度创投市场可以正式宣布走出了2016年的阴影,更打破了2015年的90亿美金投资记录。

但应该担忧的是,第三季度一个明显特征是行业领先企业也就是大型项目拿走了大部分资金(仅仅Flipkart一家就拿走了65%),中期项目有所增加,但留给早期初创项目的资金并不多,交易数更明显低于往年任何一个季度。希望这只是特例不是开始。

竺道观点:

2017年,由于软银和中国互联网巨头们的进入,印度一些各行业领先的企业得到了大量资金支持,并正逐渐发展成行业的领头羊(或者说印度版的BAT可能大家更方便理解)。而印度是一个盛产寡头的国家,这些行业领头羊在大型资本的加持下有可能形成流量垄断。中国互联网企业为什么出海大家应该记得。所以竺道一直关注印度的初创项目,更希望一些优质的初创项目能够脱颖而出,大家共同发展避免垄断。

实际上,很多在行业领先的企业包括独角兽企业在过去两年并没有发展出自己的商业模式,如今这些企业获得大量新投资后仍可以继续存活。但他们占用的是真正具有创新精神或者掌握市场痛点的初创企业的生存空间。这对于印度的创业市场不是好事。投资人变得理性可以理解,但是否可以用阶段性投资,以KPI的形式继续支持优质的初创项目呢?例如给项目制定发展目标一点一点增加投资呢?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频道推荐

凤凰网公益基金救助直达

凤凰科技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