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蔡剑锋:出版物不能唯市场马首是瞻


来源:人民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中提出,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为此,记者专访外研社社长蔡剑峰,听他讲述出版物市场如何做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

(作者:黄千卞卓周)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中提出,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

为此,记者专访外研社社长蔡剑峰,听他讲述出版物市场如何做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

记者:文艺座谈会给文艺界注入春风活力,对于出版界来说意味着什么?

蔡剑峰:对于出版界而言,文艺工作座谈会同样给我们带来了春风活力。最新的国民阅读调查显示,平均中国成年国民阅读量仅为4.77本。我们注意到,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总书记提及了自己青少年时期的阅读书单,在网上引起了热烈的反响,尤其是青年人的共鸣。阅读需要引导,通过一点一滴的推动和努力,政府、社会、出版界一齐发力,“阅读社会”才能不只是个美好的愿景。

同时,文艺工作座谈会还为出版界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好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对优秀文艺作品的充分讨论和交流,有利于正本清源,让更多优秀的出版作品出现,使得更多“贴近读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作品被创作。

记者:“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您对这句话如何理解?

蔡剑峰:“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这是对所有文艺工作者的鞭策,也是对出版物市场的鞭策与要求。现在每年我国出版新书24万册左右,还不包括报纸、期刊和互联网,应当承认,其中不乏为了追求市场效益的模仿抄袭跟风之作。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导向与目标出了问题,以经济利益为第一诉求。

出版界一直有一种提法,要做“大社”“名社”。我想,“大社”“名社”要有新的定义,即不应讲体量,而要讲胸怀,要讲有容乃大的吸纳力。不应讲虚名,而要讲风范,讲德高望重的传播力。作为文化企业,出版社服务于人的培养和发展,就要端正自身的发展观,只有这样才能回归服务社会的本质,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一本好书的出版是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的,以外研社为例,全新版《莎士比亚全集》、最大规模《英汉大辞典》等图书,都是诸多作者、译者和编辑为之打磨数年的呕心沥血之作,我们围绕“中国与世界”的主题,整理出版集梁思成、费孝通等大家作品的“博雅双语名家名作系列”,也是长期耕耘的厚积薄发之举。这些作品未必能够引起市场热卖,但其学术和文化价值有目共睹。

记者:您认为当前出版物市场是否面临在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挣扎与矛盾?

蔡剑峰:当前出版物市场确实存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巨大矛盾。一方面是受到“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习惯影响,许多需要耐心品读的精品图书的经济收益未必理想,反倒是一些短暂满足人的感官娱乐的图书,容易获得丰厚的回报。另一方面,“模仿抄袭、千篇一律”仍是当前出版市场的大问题,盗版、侵权等现象层出不穷。

出版社作为企业,逃不开经济利益的考量,出发点是“卖”书。但出版物承载着传承文明的理想,希望更多的人来“读”书。“卖”和“读”之间,差的是一个“言”字。这个“言”字,就是对于语言文化的追求,就是我们正在打磨并传播着的精神内容,也是出版者面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矛盾时应有的态度。

记者:如何实现总书记所说的“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蔡剑峰:首先要坚持做“最好的出版”,推动全民阅读进程。一个时代的文艺水平,是由“高峰”作品、“正能量、传得开、留得下”的作品所代表的。出版社唯有出好书,做经得起时代检验的书,才能实现两个效益的统一。作为出版企业,外研社在阅读推广的领域始终努力。除了纯粹的出版,我们更希望打造一种“有温度的阅读”体验。同时,要“跳出出版做出版”,要把未来的出版置身于更加广阔的文化产业中定位,拉动创造力,提升市场化观念和资源整合理念,从生产一本书,到提出一个创意,继而营造一种文化。要追求长久的效益,而不是短期的利益。

(原文标题:出版物不能唯市场马首是瞻——访外研社社长蔡剑峰)

[责任编辑:高玉伟]

标签:出版物市场 大社 出版界

凤凰科技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